����<cite>�����̪񪺩w�q�ק�

大家好,

最近在HTML5.1 Nightly草案中,`cite`和`blockqoute`等元素的語義被重新修改了,`blockqoute`的修改用法最早由Oli提出[2],目前看似合情合理;而`cite`現在*可以用來表示一段引言的作者和網址*。[1] 這和其原本不斷強調的哲學大相逕庭,更遑論其預設樣式可能帶來的危害。

[1]: http://html5doctor.com/cite-and-blockquote-reloaded/

[2]: http://oli.jp/2011/blockquote/



一、原本用於標示書名的功能可能受到限制,如下,

 <blockquote>
  <p>My favorite book is <!--<cite>At Swim-Two-Birds</cite>—>
  <i>At Swim-Two-Birds</i></p>
  <footer>- <cite>Mike[tm]Smith</cite></footer>
	</blockquote>

* * *
二、無法判斷究竟是書名還是人名,

	<figuare>
		<blockquote>
   <p>[something said by Hermione]</p>
  </blockqoute>
  <footer>-<cite>Harry Potter</cite></footer>
 </figuare>

同下方範例比較,

 <figuare>
  <blockquote>
   <p>[something said by Harry]</p>
  </blockqoute>
  <footer>-<cite>Harry Potter</cite></footer>
	</figuare>

原本的用法可以區別究竟這段引言是出自《哈利·波特》還是哈利·波特,現在則必須加入其他的microdata或類別。

* * *
三、該元素原有的書名斜體樣式(或中文的書名號)將被濫用導致無法*專用於*表達「書名」的含義,可能還得用類別class分化其語義,增加困難度。

	<p><cite>安娜·卡列尼娜</cite>中的安娜·卡列尼娜被<cite>巴斯大林基公爵家</cite>這麼形容:
	<q>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,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,她那生气勃勃的,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,在舞会上……</q>
 </p>

在一般的瀏覽器會顯示為,

 安娜·卡列尼娜中的安娜·卡列尼娜被巴斯大林基公爵家這麼形容:「[……]」

套用「漢字標準格式」的網頁則更離譜地會顯示,

	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中的安娜·卡列尼娜被《巴斯大林基公爵家》這麼形容:「[……]」

更有甚者,
 <p><cite>安娜·卡列尼娜</cite>中的<cite>安娜·卡列尼娜</cite>這麼形容自己:
	<q>[一段話]</q>
	</p>

究竟誰(書還是人)才是這二段話的出處?也許都可以是,但相同的元素樣式將難以區分書名和人名。

 <p><cite>阿Q正傳</cite>中的阿Q被作家<cite>奄納</cite>如此解讀:
 <q>[一段話]</q></p>

 <p><cite>阿Q正傳</cite>中的阿Q被時尚雜誌<cite>Vogue</cite>的總編輯安娜如此解讀:
	<q>[一段話]</q></p>

這麼寫難道就違反語義了嗎?如果沒有,那麼其中的書名和人名若沒有以類別區分,何以能知道其為書名或引用作者之名?何以分列其語義樣式(書名斜體、書名號?還是專名號?)

據Steve在[1]中的說法,有部分原因係`<cite>`被過於廣泛地濫用,這次的修改可以大大增加實用性。我則持反對意見,畢竟這破壞了原本分化完整的元素之語意,也導致預設的語意樣式無法符合分化後的需求。

希望可以看到大家的看法和分歧解決之道。


Chen Yijun,
Twitter: @ethantw

Received on Wednesday, 6 November 2013 10:17:46 UTC